青春是多彩的尝试
——访机械工程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于小洛
山东大学就业信息服务协会|倾情出品
董建伟|管理学院2017级研究生
周围|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
图: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颁奖现场
编者按
对于小洛来说,大学时光是充实而难忘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科创赛事表现突出、实习实践经历丰富……一个个亮眼的成绩背后,是辛勤的汗水和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他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激发潜能,助力成长。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于小洛的学习历程,看看他如何在成长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个人简介
于小洛,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5级卓越班本科生。荣获2018年度山东大学校长奖、2017—2018年度国家奖学金、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018年MCM北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全国优秀创业创新项目等双创类国家级荣誉9项、省部级荣誉22项,同时曾担任第三十五届机械工程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目前已直博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振动冲击噪声研究所。
夯实基础,自主学习
当谈到学习成绩时,于小洛认为,课堂外学习很重要。山东大学机械专业历史悠久,知识体系完备,有限的学时决定了课堂上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可能大部分专业学习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并不能满足我们在实际应用时的需要,此时课外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部分课堂外的知识,于小洛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论文,尤其是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的论文。通常初读时总会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他会根据阅读时发现的问题扩大范围,从一篇到五篇,到十五篇,甚至五十篇,经过这样的过程后,相关理论就会被系统地纳入自己的知识范畴。“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也会向同学询问,考试周的时候与身边的人讨论,现在做毕设的话就会去网上搜索资源自己琢磨……”,学习的方式有很多,于小洛懂得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资源来不断充实自己。
科创赛事练胆量
参与科创赛事是工科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于小洛在大学期间参与了很多项目,获得很多奖项。让他记忆犹新的科创经历,就是在创青春大赛中的一段小插曲。那是在临近比赛时,机器在调试过程中突然出现了问题,“当时自己很慌,毕竟八万块的机器呢。”万分情急之下,他不得不违反了不能离开赛场的规定。他慌张地给机器生产公司打电话,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表现得十分淡定,一步步地指导他对机器进行故障检测,身边的博士生学长也不断安慰他。终于,他努力排查出问题原因,修好了机器,没有影响到比赛。“从那之后,起码八万块以内的机器都不会慌了。”他用开玩笑的语气说。他从这段插曲中收获的,不仅是对操作机器的自信,还有在困难中磨炼成熟的心智,教会他以更加沉稳的心态应对人生的挑战。
图:2018年创青春决赛正接受山东电视台录制
在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老师的推荐下,于小洛带着他的项目“HPI高精度机动工业机器人”参加了“齐鲁银行杯”山东省第四届创业大赛,并获得特等奖。参加比赛时,于小洛正在临沂实习,他早上坐车从临沂到济南,晚上比赛结束后又匆匆坐火车回临沂实习,比赛在山东电视台全网直播,于小洛参与的项目夺冠,团队被授予“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并获得相应奖金。
丰富的比赛经历让于小洛收获了较强的场面表现力,他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小建议:在准备比赛的答辩或者自我展示环节时,可以提前演练并给自己录制视频,通过回看视频可以发现自己的很多缺陷,在镜头中,每一点失误都会被放大,必须在不断的练习中便提升气场和表现力。
图:右三为于小洛
当谈到收获最大的几场比赛时,于小洛坦诚地说,其实每场比赛都会有收获,自己的经验其实也是一场场比赛“砸”出来的。他建议学弟学妹们明确自己参加的比赛的类型。于小洛说,他在本科阶段的后期,参加比赛时会更倾向于社会性质的比赛,它们含金量和认可度虽不如教育部重点支持的比赛高,但是因为这种比赛往往直接面对社会上的参赛者,我们会失去“山大学生”的加成,更能够锻炼自己,必须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以学生的身份胜出。
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年的大学生活,于小洛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书本中。2017年暑假,于小洛担任领队率领同学们前往各个企业实习,然而与其他团队有带队老师负责对接不同,于小洛需独自与山东临工的人力资源部联系、说明来意,确定行程,并且通知队员,提醒大家注意事项和需要携带的物品。在实习的过程中,他还得判断哪一时刻需要留存照片、哪一环节需要宣传报道……事无巨细,他都要一一负责。单独抽出任何一件事情可能都不难,但是对一个大二的学生来说,所有的事情集中到一起就不那么容易了。生性不善社交的于小洛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与人高效沟通,尝试着去协调从大一到研二不同年级同学共同协作,努力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让企业认可一个学生代表学院并且进行一些商讨。不可否认,社会实践的经历使他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图:实习过程
水到渠成出佳果
在于小洛看来,读硕读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他目标明确,从迈入校门起就打算继续深造,学校浓郁的学术氛围令他能够专心地探究一个个问题。认定了要继续读书,他就全身心地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在择校的时候,他青睐清华和上交,但这两所学校学科侧重的方向不同:清华侧重材料,而上交偏综合;清华没有夏令营,而上交的方向与自己擅长的学科更一致。“上交的校长是机械工程出身,这个学科的地位相对高一些”,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他最终选择了上交。被问及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这些信息时,于小洛说学校官网是一个很好的窗口:“上交机械学院的官网做栏目规整、内容详实,相关的新闻很多,能判断出这个学科很活跃,这也是我选择上交的一个重要原因。”
选择导师之前,他也做了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工作。他在学院网站公开的导师信息中仔细浏览,采取海投的方式,几番周折终于联系到了现在的导师。老师对于小洛进行了面试,聊了专业课,重点关注数学、控制论和力学的知识,而这正好是他的长项。于小洛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老师的认可,面试顺利通过。在于小洛看来,专业课的契合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自己的专业课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会加分不少。
图为于小洛
记者手记
于小洛的简历中亮点颇多,多次获得奖学金、实习实践经历丰富、各种大赛的获奖数量多……长期的学习投入和对知识的好奇心是他直博上海交通大学的法宝。同时,他又在不断寻求机会和平台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他的经历让我们懂得,青春是多彩的尝试,是不断的挑战,而不是安逸的舒适圈。学习不能满足于课堂学习,更要主动探索,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在奋斗中得到成长,在成长中品味收获。